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监督降维和自适应Kriging建模的高维不确定性传播方法研究
    宋周洲1, 2, 张涵寓1, 2, 刘钊3, 朱平1, 2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762-769,810.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01
    摘要1267)      PDF(pc) (3068KB)(183)    收藏
    高维不确定性传播目前面临维度灾难和小样本的问题,难以利用有限的样本资源获得高精度的分析结果,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监督降维和自适应Kriging模型的高维不确定性传播方法。利用改进充分降维方法将高维输入投影到低维空间中,并利用Ladle估计器确定低维空间的维度。将降维投影矩阵嵌入Kriging核函数中以减少待估计超参数的数量,提高建模精度和效率。最后,创新性地定义了投影矩阵留一交叉验证误差,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Kriging自适应采样策略,可以有效避免模型精度在自适应采样过程中发生较大波动。数值算例与工程案例的结果表明,相比现有方法,所提方法能够以较少的样本点获得高精度不确定性传播结果,对复杂装备结构的不确定性分析和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区间过程激励下刚柔耦合系统动态不确定性分析的序列模拟方法
    刘延浩, 倪冰雨, 田万一, 姜潮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770-783.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02
    摘要1058)      PDF(pc) (9281KB)(115)    收藏
    针对动态不确定性激励作用下的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过程模型的动力学不确定性序列模拟方法,旨在通过区间过程序列抽样及刚柔耦合动力学序列模拟计算结构振动与机构运动等系统动态响应的上下边界。介绍了中心刚体柔性梁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构建与数值求解方法。针对动态不确定性激励作用下的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引入区间过程模型及其区间K-L展开对动态不确定性进行了度量和高效表征,提出了一种求解系统机构运动与结构振动等动力学响应上下边界的序列模拟方法。该方法利用序列模拟策略识别当前模拟序列中对动态响应上边界或下边界具有贡献的区间过程参数样本集,作为下一模拟序列中的局部加密抽样中心,可有效避免直接蒙特卡罗模拟在计算动力学响应上下边界时因过多无效抽样模拟而导致的低效收敛问题。最后,通过三个算例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刚柔耦合系统大范围运动及振动响应上下边界的求解,序列模拟方法相比于直接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具有更好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膜片式微通道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分析与可靠性评价方法
    王正, 马同玲, 王博文, 顾美丹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869-876,885.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12
    摘要1020)      PDF(pc) (3506KB)(56)    收藏
    针对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的膜片式微通道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可靠性问题,建立换热微细管固有振动特性计算方法与数学模型,研究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在高速气流冲击下的振动模式,给出综合考虑旋涡脱落激振、紊流抖振和弹性激振等多种共振模式的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可靠性评价模型,揭示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振动可靠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预冷器换热微细管的固有振动频率与换热微细管外径、壁厚、相邻支撑间隔板之间跨度以及材料特性等参数密切相关,其振型具有正弦函数的特征;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在高速气流冲击作用下存在旋涡脱落激振、紊流抖振、弹性激振等共振模式;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振动可靠度随外侧被冷却工质流速的增大呈现出先降低后提高并趋近于某一数值的变化规律;为防止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发生共振损坏,在结构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工作剖面、流动换热特性等,合理设计换热微细管束结构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基于主动学习与贝叶斯深度神经网络的高维多输出不确定性传播方法
    刘竟飞1, 姜潮2, 倪冰雨2, 汪宗太3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792-801.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04
    摘要872)      PDF(pc) (4472KB)(92)    收藏
    针对实际工程中存在的具有多个输出响应的高维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动学习与贝叶斯深度神经网络的高维多输出不确定性传播方法。利用多个输出响应对应同一组输入变量的特点,对输入变量进行一次性采样,从而构造初始训练样本集。采用贝叶斯深度神经网络初步构建高维多输出问题的代理模型。贝叶斯深度神经网络能够同时求解多个预测输出响应的不确定性估计,基于该特点发展了一种针对高维多输出问题的主动加点策略,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构建具有较高精度的高维多输出代理模型。然后,利用蒙特卡罗采样方法以及高斯混合模型求解多个输出响应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能够避免分别对多个输出响应进行独立求解的复杂过程,而且能够利用多个输出响应之间的关联,主动筛选关键样本点进行建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维多输出问题的求解效率。最后,通过几个数值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大口径火炮弹协调器机构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
    闫利军1, 李广岐1, 刘勤2, 高景洲1, 宋华斌1, 骆小平1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877-885.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13
    摘要845)      PDF(pc) (3107KB)(72)    收藏
    为提高弹协调器的交弹效率,同时保障协调交弹动作具有高可靠度,开展某弹协调器机构的可靠性优化设计。考虑主要几何尺寸、制造误差、重要构件弹性变形等影响因素,建立某弹协调器的参数化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参数化动力学分析,复现协调器的协调交弹动作失效,并建立相对应的功能函数及协调器可靠性优化设计模型。针对协调器可靠性优化模型,为提高优化设计的效率和精度,构建新的Kriging模型自适应更新策略,并与序列二次规划(SQP)方法、功能函数度量法(PMA)/可靠度指标法(RIA)结合,提出协调器机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协调交弹可靠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大幅提高了某协调器的协调效率,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电连接器用聚氨酯胶密封件贮存可靠性统计模型的加速试验验证与评估
    钱萍, 陈驰, 陈文华, 吴山奇, 郭明达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886-894.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14
    摘要751)      PDF(pc) (4553KB)(57)    收藏
    针对电连接器用聚氨酯胶密封件在长贮条件下的寿命评估问题,从机理层面分析了聚氨酯胶密封件内聚破坏和边界破坏导致性能下降的原因。依据从机理层面建立的电连接器用聚氨酯胶密封件贮存可靠性统计模型,利用聚氨酯胶密封件温湿度综合应力加速退化试验数据,综合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回归分析、AD检验及拟合优度等检验方法,从数据统计层面验证了电连接器用聚氨酯胶密封件失效物理方程和退化轨迹模型的合理性。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验证了失效机理分析的正确性。最后,利用所建模型评估了电连接器用聚氨酯胶密封件在贮存环境下的可靠寿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一种基于AK-MCS-K的失效概率函数估计方法
    宋海征1, 2, 周长聪1, 2, 李磊1, 2, 林华刚1, 2, 岳珠峰1, 2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784-791.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03
    摘要681)      PDF(pc) (4039KB)(94)    收藏
    针对可靠性优化设计中失效概率函数求解复杂、计算量大等问题,提出一种求解失效概率函数的高效方法。所提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自主学习Kriging方法构造输入变量全空间在失效边界处的局部代理模型,进而通过该局部代理模型结合Monte Carlo模拟法计算在指定分布参数样本下结构的失效概率,然后基于Kriging方法拟合分布参数样本点与对应结构失效概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最终建立用Kriging模型表达的失效概率函数的隐式函数。为了检验所提方法的精度和效率,给出了两个算例,对比了所提方法与已有的求解失效概率函数方法的计算结果。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适用于求解复杂的功能函数问题,并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基础上显著降低了计算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多负载环境下微加速度计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关存贺1, 2, 许高斌1, 2, 蒋京奇1, 2, 王焕章1, 2, 陈兴1, 2, 马渊明1, 2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860-868.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11
    摘要628)      PDF(pc) (3137KB)(69)    收藏
    针对多负载环境下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微加速度计易出现的敏感结构断裂及材料疲劳退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概率理论的微加速度计可靠度预估模型。该模型结合齐次泊松过程和Wiener退化过程,分别表征单位时间内作用在微加速度计上的冲击载荷次数以及器件在振动负载下的疲劳退化过程,完成了微加速度计在广义极端冲击、广义δ-冲击和广义混合冲击条件下的可靠度建模。对比分析了三种模型预估的可靠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广义混合冲击模型的可靠度计算结果更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对广义混合冲击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强度与冲击次数对微加速度计的可靠度具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大功率风机主轴滑动轴承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朱才朝1, 张荣华1, 宋朝省1, 谭建军1, 杨亮2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10): 1711-1721.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10.001
    摘要504)      PDF(pc) (4422KB)(357)    收藏
    风电机组大型化步伐加快,核心零部件的可靠性对风机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滑动轴承具有高承载、长寿命、易维护、可扩展、小体积等优点,对风机主轴承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安全可靠替代水平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和很大潜力。分析了大功率风机主轴滚动轴承存在的问题与主轴应用滑动轴承的优势,并详细论述了风机主轴滑动轴承设计、材料、润滑、试验验证等多方面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现状,总结了大功率风机主轴滑动轴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大功率风电主轴承数字化设计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流-热-力耦合的高性能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李荣启, 闫涛, 何智成, 米栋, 姜潮, 郑静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487-497.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11
    摘要458)      PDF(pc) (5000KB)(568)    收藏
    拓扑优化和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性能复杂装备提供了高效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目前高性能结构拓扑优化只考虑热力耦合或者流热耦合的设计,且大多局限于简单结构,未考虑流热力三场共同作用下的设计,限制了结构性能的提升。针对流热力多物理场工况下的高性能复杂结构设计这一挑战,提出了一种流热力耦合拓扑优化方法,以提高复杂结构的承温能力。首先引入流场、温度场和结构位移场的控制方程,对计算域的流固材料进行统一表征;然后以最小化平均温度为目标,以流动能量耗散和结构柔度为约束,建立了流热力耦合的拓扑优化模型,并结合变分法和拉格朗日函数开展了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最后将所建立的拓扑优化模型应用于涡轮的结构设计,得到了散热性能良好、流道分布合理的可增材制造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复杂载荷、极端环境下焊接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综述
    董志波1, 王程程1, 李承昆1, 李峻臣2, 赵耀邦2, 历吴恺2, 徐爱杰2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829-839.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08
    摘要314)      PDF(pc) (6000KB)(162)    收藏
    焊接接头易出现缺陷和应力集中,在疲劳载荷作用下将成为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薄弱区域。与均质材料相比,接头各区域微观组织及应力局部化使得焊接结构疲劳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区别于理想实验条件,实际焊接结构服役环境复杂,疲劳寿命预测须考虑环境因素与焊接结构耦合特性。为此,对影响焊接结构的内在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从复杂载荷和极端服役环境两方面对现有焊接结构寿命预测模型进行综述,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改进焊接结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高压气动压力伺服系统的鲁棒控制
    张迪嘉1, 2, 高路平2, 周少梁2, 高隆隆2, 李宝仁2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7): 1141-1150.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7.001
    摘要311)      PDF(pc) (7020KB)(220)    收藏
    高压气动压力伺服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和未建模动态制约了其控制精度的提高,针对此提出了基于RISE的自适应鲁棒控制算法用于高压气动压力伺服系统的控制。考虑到核心元件高压电气伺服阀的控制性能对高压气动压力伺服系统高精度控制的影响,设计了交叉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伺服阀位置控制算法有助于避免正弦信号失真、减小稳态压力抖动,系统压力控制算法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动态跟踪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2023年度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
    叶鑫, 黄志权, 张军辉,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4): 571-579.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4.001
    摘要297)      PDF(pc) (8141KB)(216)    收藏
    介绍了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工程科学二处)“人才”和“研究”两类项目系列中部分类型项目的申请、评审与资助情况,以及科学基金项目的进展与结题情况,阐述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在科学基金改革探索、加强人才培养和研讨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并展望了2024年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考虑双资源约束的柔性机械加工车间逆调度问题研究
    魏书鹏, 唐红涛, 李西兴, 杨冠宇, 张健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457-471.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08
    摘要284)      PDF(pc) (13436KB)(163)    收藏
    为提高机械加工车间在动态生产环境下的效率和稳定性,建立了考虑机器与工人约束的柔性机械加工车间逆调度问题模型。该模型以最小化完工时间、机器能耗和逆偏差指数为目标,通过调整工件排产、工人作业以及机加工工艺参数对原始调度方案进行优化。针对问题特征,提出了一种差分进化算法。在算法中,设计了混合双层编码方式以降低搜索难度;提出了两种基于调度规则的初始化方式以提高种群质量;为加强和平衡全局与局部搜索,设计了自适应遗传操作以及基于精英选择的局部搜索策略;改进了哈明距离,并提出了一种拥挤度算子以反映种群真实多样性。在实验中构建了33组测试算例,并将所提算法与其他7种算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算法性能。最后,分析了某液压缸生产车间在两种不同动态环境下的真实逆调度案例,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在较小程度改变原始调度的情况下缩短4.2%的完工时间、降低20.2%的机器能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外圆磨削18CrNiMo7-6力模型及表面完整性研究
    王栋, 陈磊, 张志鹏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381-393.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01
    摘要259)      PDF(pc) (8185KB)(421)    收藏
    为了准确和有效地控制磨削参数对磨削力及表面完整性的影响,通过解析法,以磨粒与材料间的塑性变形、压痕理论以及剪切应变效应为理论依据,建立了三阶段的磨削力理论模型。选定棕刚玉砂轮进行磨削试验,探究了磨削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以及磨削参数和磨削力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通过外圆横向磨削正交试验获得了外圆磨削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外圆磨削力模型法向磨削力和切向磨削力的预测平均误差分别为5.56%和7.08%;砂轮径向进给速度fr对磨削力的影响最大,磨削宽度b次之,工件转速nw和砂轮粒度的影响较小;fr和b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较大,砂轮粒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大;随着磨削力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值一直增大,残余应力先减小后增大,沿深度方向残余应力最大值先增大后减小,在试验所取参数条件下,影响残余应力的深度分布范围基本在20~40 μm;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如下:fr=0.15 mm/min,nw=120 r/min,b=10 mm,砂轮粒度8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于GPU加速的等几何拓扑优化高效多重网格求解方法
    杨峰, 罗世杰, 杨江鸿, 王英俊,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4): 602-613.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4.004
    摘要253)      PDF(pc) (8284KB)(163)    收藏
    针对大规模等几何拓扑优化(ITO)计算量巨大、传统求解方法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条h细化的高效多重网格方程求解方法。该方法利用h细化插值得到粗细网格之间的权重信息,然后构造多重网格方法的插值矩阵,获得更准确的粗细网格映射信息,从而提高求解速度。此外,对多重网格求解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其高效GPU并行算法。数值算例表明,所提出的求解方法与线性插值的多重网格共轭梯度法、代数多重网格共轭梯度法和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相比分别取得了最高1.47、11.12和17.02的加速比。GPU并行求解相对于CPU串行求解的加速比高达33.86,显著提高了大规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聚四氟乙烯材料切削工艺和应用研究进展
    倪敬, 崔智, 何利华, 付新, 朱泽飞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498-514.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12
    摘要250)      PDF(pc) (16200KB)(137)    收藏
    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而成为生产制造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零部件的重要材料。相比模压烧结工艺,切削工艺能够更高效地加工结构较为复杂的PTFE零部件。然而,PTFE材料具有韧性强、回弹性高、导热性差和线膨胀系数大等特点,使得其切削加工质量难以保证,在一些特殊领域,对PTFE零部件的表面洁净度更是有极高的要求,这些都对PTFE材料的切削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从PTFE材料的基础力学和物理化学等特性出发,总结了PTFE材料的切削加工性;结合聚合物切削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分析了PTFE材料的切削去除机理;阐述了PTFE及其复合材料的车、铣、钻等切削加工工艺;最后概述了PTFE材料切削工艺在相关重要领域的应用现状,并从材料性能研究、基础切削理论研究、切削工艺探索等方面总结了现有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基于改进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br#
    #br#
    陈卓凡, 周坤, 秦菲菲, 王斌锐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2): 293-304.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2.014
    摘要249)      PDF(pc) (9273KB)(345)    收藏
    针对工业机器人在逆运动学求解过程中存在的位姿奇异、解不唯一、求解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量子粒子群算法。首先,利用D-H参数法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以机械臂末端最小位姿误差为主要优化目标,加入运动前后关节角变化最小、行程平稳连续的约束条件,设计了目标函数;其次,通过采用Levy飞行策略改进粒子更新方式、非线性地动态调整收缩膨胀因子、采用变权重方法计算最优平均位置等方法设计了一种改进量子粒子群优化(IQPSO)算法;然后,模拟单点位姿和连续轨迹两种不同的求解情况进行三种算法(IQPSO、APSO、QPSO)的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IQPSO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求解精度高等优点;最后,将IQPSO算法用于机械臂本体进行实物验证,实验结果表明IQPSO算法求解出的插值点所组成的轨迹连续且平滑,进一步证明了该算法应用于实际运动控制中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应用滑动轴承的风电齿轮箱行星轮系动力学建模及解耦方法
    唐浩, 谭建军, 李浩, 朱才朝, 叶伟, 孙章栋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4): 591-601.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4.003
    摘要243)      PDF(pc) (13916KB)(138)    收藏
    在行星轮系动力学建模中,常以非线性油膜力或线性刚度阻尼形式考虑其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前者仿真精度高但计算成本也高,后者计算效率高却忽略了油膜力和轴颈轴套偏心量的时变性,仿真精度有限。为此,以2MW级风电齿轮箱为研究对象,建立滑动轴承时变线性刚度阻尼模型,提出计入轴颈轴套时变偏心量的滑动轴承附加偏心修正力计算方法;利用行星架销轴行星轮变形协调关系,将时变线性刚度阻尼模型与附加偏心修正力进行耦合;建立应用滑动轴承的风电齿轮箱行星轮系动力学模型,对比了工况和轴承参数对模型计算精度与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齿轮副动态啮合力波动会使滑动轴承刚度阻尼系数和附加偏心修正力产生周期性变化;在稳定和瞬态工况下,提出的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系统响应,尤其是行星轮振动响应;减小滑动轴承宽径比与间隙、增大输入转矩可以改善系统均载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隧道环境内无人驾驶车辆目标-决策两级信息融合感知策略
    王茂森, 鲍久圣, 谢厚抗, 刘同冈, 阴妍, 章全利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427-437.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05
    摘要234)      PDF(pc) (4400KB)(235)    收藏
    基于隧道内的特殊行驶环境和无人驾驶感知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及硬件搭建试验车辆,构建了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系统;基于YOLOv4目标级信息融合算法和改进D-S证据理论决策级信息融合算法,提出了一种“目标决策”两级信息融合策略;最后,在城市道路隧道环境内开展了感知信息两级融合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单一的摄像头或毫米波雷达感知效果,基于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感知ROI区域关联实现的目标级融合结果可以提高9.51%的识别准确率,弥补了单一传感器在隧道环境内感知技术的不足;基于目标级融合感知结果,利用改进后的D-S证据理论算法再进行决策级融合,相比于单一的目标级融合结果,误检率降低了3.61%,显著提高了检测精度。采取多传感器感知信息目标决策两级融合策略能够满足隧道特殊环境内无人驾驶车辆可靠感知需求,为推动无人驾驶技术落地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含Ni量、渗氮层深度及喷丸强化对42CrMo齿轮弯曲疲劳性能影响研究
    武忠睿, 陈地发, 吴吉展, 杨玉典, 刘怀举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394-404.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02
    摘要233)      PDF(pc) (9652KB)(579)    收藏
    针对不同含Ni量、渗氮层深度和喷丸强化组合的42CrMo齿轮开展弯曲疲劳试验,探究了不同工艺组合的齿轮弯曲疲劳极限提升效果,为齿轮抗疲劳制造提供工艺指导。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分析了不同工艺组合齿轮的表面硬度、渗氮层深度、表面残余应力和含Ni量对弯曲疲劳极限的贡献度,采用多元回归建立了考虑表面硬度、渗氮层深度、表面残余应力和含Ni量的齿轮弯曲疲劳极限预测公式。预测值与试验值相比,最大误差可以控制在7.80%以内,为工程应用中快速、低成本评估齿轮弯曲疲劳极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轮轨激扰下轨道车辆轴箱轴承振动与润滑特性分析
    马巧英, 杨绍普, 刘永强,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4): 580-590.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4.002
    摘要228)      PDF(pc) (12680KB)(228)    收藏
    基于赫兹接触和弹流润滑理论建立了考虑轴箱轴承的轨道车辆模型,研究了轮轨激扰对轴箱轴承的振动特性和油膜刚度特性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MATLAB/Simulink和UM软件建立了轴承动力学模型和轨道车辆模型,通过相互作用力实现二者的耦合关系。模拟了轴承和轮对的典型故障形式,并详细分析了这些故障对轴承的振动特性和润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润滑可以有效减小轴承的振动;轴承的局部故障将导致油膜刚度的增大,轴承故障和车轮扁疤都对润滑的影响较为显著;此外,轮轨激扰会降低轴承外圈的振动比率,但是会增大车辆其他部件的振动,对车体的振动几乎无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面向智能车辆的路面凹凸障碍物识别方法研究
    邹俊逸, 刘畅, 郭文彬, 严运兵, 冉茂平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6): 951-961.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6.001
    摘要222)      PDF(pc) (19223KB)(146)    收藏
    对于智能车辆而言,如果感知设备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到车辆行驶前方道路上的凹凸障碍物,那就可为车辆悬架等底盘系统的控制提供重要的预瞄信息,从而实现车辆综合性能的提高和改善。针对路面上常见的凸块(减速带)、凹坑等典型的正负障碍物,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7-tiny算法的识别方法。首先,在原YOLOv7-tiny算法的三个特征提取层引入SimAM模块,增强网络对特征图的感知能力;其次,在Neck部分采用更为平滑的Mish激活函数,增加更多的非线性表达;再次,使用CARAFE上采样算子替换最近邻上采样算子,使网络更有效地聚合上下文信息;最后,将WIoU作为定位损失函数,提高网络收敛速度以及鲁棒性。离线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原模型相比,改进后的模型在几乎相同参数量下,预测框与真实框交并比为0.5时的平均准确度提高了约2.5%。将改进后的模型部署到实车上,实车实验验证了模型能够有效检测出车辆前方路面出现的障碍物,说明所提出的算法模型能够准确提供障碍物检测的预前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基于NSGA-Ⅱ的滑油泵叶轮结构优化设计
    孙永国, 金欣, 薛冬, 单建平, 石晓春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559-569.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18
    摘要219)      PDF(pc) (6468KB)(220)    收藏
    滑油泵常需要在高空、低压工况下稳定运转,常会出现供油不足、效率降低等问题。为了得到满足设计要求且具有最佳性能的滑油泵,以某直升机用滑油泵叶轮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选择高空两个典型工况的效率与扬程作为优化目标,利用NSGA-Ⅱ算法对滑油泵叶轮几何参数进行寻优,对优化前后的滑油泵效率、扬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CFD流体仿真及实验方法对优化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选优化参数对滑油泵性能有较大影响,优化后的滑油泵叶片位置附近流动更加平稳,高低压区域过渡平缓,能量损失更小,且降低了汽蚀发生的可能性;优化后的滑油泵设计点扬程提高2.6 m,效率提高2.8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热处理工艺对激光熔覆316L温度场与应力场的影响规律
    李燕乐, 潘忠涛, 戚小霞, 崔维强, 陈健, 李方义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4): 666-677.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4.010
    摘要213)      PDF(pc) (11351KB)(82)    收藏
    为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激光熔覆残余应力的调控作用,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热力耦合模型,对不同温度(22~900 ℃)的熔覆前预热处理、不同温度(200~1000 ℃)的熔覆后退火处理以及熔覆前后协同热处理条件下的激光熔覆316L不锈钢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预热对熔池温度影响最大,熔池温度随预热温度的增高而增高;退火处理对激光熔覆残余应力的改善效果最好,800 ℃退火处理可使残余应力减小约50%,其次是熔覆前后协同热处理,可使残余应力减小约35%,预热处理对激光熔覆残余应力有一定改善,其中预热500 ℃可使残余应力减小约2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无人驾驶混合动力汽车轨迹跟踪节能控制融合研究
    刘俊玲, 冯港辉, 张俊江, 杨凯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4): 678-690.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4.011
    摘要208)      PDF(pc) (9354KB)(143)    收藏
    为进一步提高无人驾驶混合动力汽车轨迹跟踪精度和能耗经济性,提出了一种轨迹跟踪节能控制融合策略。首先,建立车辆运动学模型,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对车辆进行轨迹跟踪控制;在此基础上,以速度为交互变量,提出了一种三阶段动态规划节能控制策略,在线优化最优经济性函数,以降低整车能耗总成本;最后,选择相互独立的纯跟踪轨迹跟踪算法与功率跟随节能控制策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轨迹跟踪节能控制融合策略提高了轨迹跟踪效果,降低了整车能耗总成本,轨迹跟踪精度提高了70.47%,纯电动和混合驱动模式下能耗总成本分别下降了4.52%和25.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基于参数映射的叶轮粗加工椭圆摆线轨迹优化
    韩飞燕, 顾志成, 赵一鹏, 张传伟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438-444,456.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06
    摘要208)      PDF(pc) (17907KB)(168)    收藏
    为了提高复杂曲面叶轮流道开槽加工效率,提出了一种曲面粗加工摆线轨迹规划方法。首先确定流道的可加工区域并进行参数化;然后在该参数域建立以最小加工时间为优化目标的椭圆摆线轨迹关键参数的数学模型,通过区间缩小法求解出满足加工要求的最佳椭圆短半轴长度与行距,从而获得参数域摆线轨迹;最后将参数域的轨迹映射至物理域来获取走刀路径。为了验证所提轨迹规划方法的高效性和有效性,以某叶轮为对象,计算了流道椭圆摆线开粗加工轨迹,并将所提方法的计算时间与传统行切法轨迹计算时间进行对比,发现计算效率提高了19.4%。此外,摆线流道开粗和行切法流道开粗的仿真加工对比结果证明,相同参数设置下所提方法的加工效率比传统行切法的加工效率高22.4%。实际摆线铣削开粗结果表明,叶轮流道切痕形状与摆线轨迹一致,表面残留满足粗加工要求,证明所提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基于视觉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的水下图像增强式视觉三维重建方法
    梅杰, 覃嘉锐, 陈定方, 陈昆,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2): 268-279.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2.011
    摘要208)      PDF(pc) (17136KB)(123)    收藏
    针对仿生机器鱼水下作业时面临的水下图像质量偏低、水下自主定位难的问题,提出一种颜色均衡与G-B通道先验融合的水下图像增强式算法。将该算法和视觉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方法结合,实现了水下图像增强式的视觉三维重建。在不同水域环境下进行了水下图像处理实验、水下环境视觉三维重建实验和运动轨迹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水下图像综合质量,特征匹配效率提高了16.03%,真实轨迹与估计轨迹的误差平均约为7.99 m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车身多性能约束下的一体压铸三角梁轻量化设计
    苏永雷, 张志飞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4): 691-699.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4.012
    摘要207)      PDF(pc) (6363KB)(183)    收藏
    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体压铸结构的优化方法,基于车身系统超单元模型实现多性能约束下的车身压铸件轻量化设计。首先,缩减复杂的车身系统,针对连续的车体结构,提出了子系统划分原则和方法,分别对各子系统进行超单元缩减,保证车身系统模型的分析精度并提高计算效率,为快速优化奠定基础;其次,同步考虑压铸结构单体性能和车身系统性能,采用折衷规划法归一化静动态子目标并构建综合目标函数,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子目标权重系数,进而开展了多模型拓扑优化,确定了加强筋位置分布;进一步地,同步考虑可设计与可制造性,对压铸结构变厚度拔模面进行参数化定义,并在优化过程中施加制造约束,基于构造的组合代理模型完成厚度参数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分析精度的前提下,缩减的车身系统模型可节省97.3%的计算资源;通过优化,在大幅提高车身一体压铸三角梁结构相关性能的同时,可实现轻量化,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带式输送机不停机更换托辊机器人研究与应用
    田立勇1, 唐瑞1, 于宁1, 杨秀宇1, 2, 秦文光3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938-949.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19
    摘要207)      PDF(pc) (15549KB)(122)    收藏
    针对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频繁、人工更换工具笨重、作业劳动强度大、停机更换效率低等问题,以王家岭煤矿主平硐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根据巷道参数和更换托辊流程,研究不停机更换托辊机器人,制定机器人总体研究方案。基于功能分析法与不停机更换托辊理论研究,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机器人三维实体模型,并对行走机构、姿态调整平台、伸缩支撑平台、拆装机械手参数进行优化。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支撑平台和皮带举升机构进行有限元分析,伸缩支撑平台采用滑轨式结构,滑轨在悬臂和举升额定载荷下应力分别为15.647 MPa和66.395 MPa,最大变形位移出现在额定载荷条件下,位移为1.0742 mm。皮带举升机构选用剪叉式结构,额定举升时最大应力为152.82 MPa,最大位移为0.7331 mm。依据设计参数加工机器人样机,以功率为64 kW的柴油发动机为动力,通过液压马达驱动履带行走,速度范围在3~8 km/h,姿态调整平台可实现升降高度0~357 mm、俯仰角度±15°、侧倾角度-4°~7°、旋转角度-10°~20°、横移范围0~400 mm、纵移范围0~350 mm,多级伸缩机构采用组合滑轨方式实现平台0~2.1 m伸缩,采用五自由度机械手可实现对不同位置托辊进行拆装。通过地面及井下试验测试对机器人样机的行走、姿态调整、举升皮带、拆装托辊功能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机器人在主平硐狭窄巷道行驶通过性良好,伸缩支撑平台在输送机不停机状态下举升皮带最大高度为241 mm,为机械手拆装不同位置托辊提供足够操作空间以达到设计性能要求,研究带式输送机不停机更换托辊机器人可为煤矿带式输送机维修提供新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弧形金刚石砂轮机械修整研究进展
    陈冰1, 卿光烨1, 郭烨1, 邓朝晖2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8): 1331-1347.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8.001
    摘要204)      PDF(pc) (13816KB)(143)    收藏
    弧形金刚石砂轮因特有的弧形轮廓,常用于陶瓷、光学玻璃、硬质合金等难加工材料光学元件的精密超精密磨削加工。然而,在光学元件磨削加工过程中,由于砂轮与工件表面间的相互作用,砂轮表面受到挤压破坏,长时间磨削后会产生砂轮堵塞、砂轮磨损、砂轮尺寸和形状精度下降等问题,进而降低了磨削后光学元件的表面粗糙度、面形精度和损伤厚度等。修整弧形金刚石砂轮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机械修整因具有修整效率高、便于实现等特点,仍是弧形金刚石砂轮在位修整的主要应用方法。对弧形金刚石砂轮的机械修整方法进行了综述,探究了不同修整方法的修整机理与特点,分析了修整效果的评价方法,并对弧形金刚石砂轮机械修整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基于改进预瞄控制模型的车道保持系统设计
    梁永彬, 付广, 林智桂, 何智成, 张家洛, 陈涛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548-558.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17
    摘要204)      PDF(pc) (8767KB)(242)    收藏
    为解决扭矩控制的车道保持(LKA)系统鲁棒性不高、受车辆制造一致性以及路面激烈干扰影响大的问题,采用神经网络技术、Autofix算法及预瞄反馈控制理论,利用预期轨迹决策和跟随PID控制算法设计了一套基于角度控制的车道保持系统。基于Carsim/Veristand/MATLAB搭建了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验证了该车道保持系统设计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基于GB/T 39323—2020、CN-CAP—2021、Euro-NCAP—2022并结合实车调试及用户关注场景对车道保持系统的测试要求,通过仿真及实际场景对比验证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于扭矩控制的LKA系统,在相同使用场景下,使用角度控制的车道保持系统具有较好的车道保持能力、稳定性、适应性和鲁棒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面向物理约束的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最优位姿集规划方法研究
    姜吉光, 侯爵, 苏成志, 巴麒蛟, 田爱鑫, 徐明宇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472-480.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09
    摘要202)      PDF(pc) (5499KB)(188)    收藏
    在物理约束下的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标定过程中,标定精度受到位姿集的影响,而位姿集的选取又受到标定装置的约束,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采样区间评价结合位姿集优选的最优位姿集规划方法。首先建立了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及距离约束标定模型,计算了机器人系统参数误差约束方程及误差雅可比矩阵;然后对机器人工作空间进行空间网格划分,应用拉丁超立方采样结合可观测指标对各个网格区间进行评价,得到最优采样区间;再次基于离线数据建立标定精度预测模型,在最优采样区间内实现最优位姿集的搜索;最后对中瑞RT-608机器人进行最优位姿集的规划及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最优位姿集标定后的平均拟合球半径为0.3947 mm,较随机位姿集减小了57.9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超声振动辅助磨削CFRP复合材料薄管撕裂损伤研究
    康仁科, 陆冰伟, 陈凯良, 李晟超, 戴晶滨, 董志刚鲍, 岩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524-533,540.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14
    摘要199)      PDF(pc) (17635KB)(108)    收藏
    针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薄管超声振动辅助磨削过程中存在撕裂损伤且形成原因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对M55J和T300复合材料薄管开展超声振动辅助磨削试验,探究了超声振幅、进给量及主轴转速对磨削力和撕裂尺寸的影响规律,通过对磨削过程的受力分析和对最大未变形切屑厚度的计算,分析了撕裂位置的形成原因和撕裂尺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磨削力随超声振幅的增大而减小,随进给量的增大而增大,与主轴转速的关联性较小;撕裂易出现于CFRP薄管内壁,其长度与高度随超声振幅的增大而减小,随进给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主轴转速的增大而减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压电纤维致动柔性结构的仿鱼体波振动特性及流场分布研究
    温志伟, 娄军强, 陈特欢, 崔玉国, 魏燕定, 李国平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3): 405-413.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3.003
    摘要199)      PDF(pc) (12167KB)(127)    收藏
    提出利用压电纤维(MFC)致动柔性结构的二阶振动模态来模仿鲹科鱼类的鱼体波运动。基于假设模态法求解智能柔性结构的前三阶振型,实验测得水下柔性结构的二阶振型,验证了智能柔性结构的二阶振型逼近鲹科鲈鱼的鱼体波。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了柔性结构周围流线及压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二阶振动行为下,柔性结构节点前后流线方向相反;两侧流场始终存在两组高、低压集中区域,且节点前后的压力集中区域分布相反;柔性结构两侧始终存在正压梯度,其中向前的压力分量为柔性结构提供持续的推进力,而节点前后压力分量产生的侧向力方向相反,部分抵消,增强了柔性结构的侧向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水下仿生推进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椭圆横断截面新型双轴柔性铰链设计及分析
    魏华贤1, 2, 赵永杰2, 杨楠2, 王奉涛2, 牛小东2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8): 1348-1357.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8.002
    摘要199)      PDF(pc) (12837KB)(149)    收藏
    现有同位正交复合缺口双轴柔铰存在矩形横断截面锐边结构,增大了应力集中效应,且无法通过优化纵向缺口轮廓来消除。为此,提出一类椭圆横断截面新型双轴柔铰。首先以圆弧缺口为对象,构建该类柔铰的参数化结构模型;然后基于卡氏第二定理建立其柔度及最大应力理论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此,实现了柔度及应力集中特性分析;最后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柔铰的柔度性能。结果表明,椭圆横断截面型双轴柔铰具备两向各异柔度,可从本质上避免锋利锐边结构,降低应力集中效应,与具有相同缺口结构的矩形横断截面型双轴柔铰相比,工作能力可提高47.9%,该类柔铰结构拓展了现有缺口型柔铰的基本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基于健康因子和混合Bi-LSTM-NAR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
    夏然, 苏春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5): 851-859.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5.010
    摘要196)      PDF(pc) (5202KB)(63)    收藏
    为准确预测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降低电池工作风险,提出一种新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在线预测模型。基于锂离子电池历史运行数据提取6种健康因子,用于表征电池的退化状态;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完成健康因子的评价与筛选;利用经遗传算法优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A-GRNN)完成锂离子电池剩余容量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应用结合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网络模型和非线性自回归(NAR)神经网络的混合模型(混合Bi-LSTM-NAR模型)预测锂电池剩余寿命。以NASA公开数据集为例完成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因子筛选,可以为锂离子电池容量估计及剩余寿命预测的精度提供保障;与已有方法的预测结果相比,所提混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复合波提升仿生机器鱼推进性能研究
    罗自荣1, 夏明海1, 殷谦2, 卢钟岳1, 蒋涛1, 朱一鸣1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11): 1901-1908.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11.001
    摘要191)      PDF(pc) (8473KB)(174)    收藏
    受地震纵波和横波复合作用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启发,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纵横复合波动新型水下仿生推进器。理论上建立了纵横复合波动运动学模型,开发了物理样机与测试平台,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和物理试验对比分析推进器在不同纵波幅值叠加下的推进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纵横复合波动能够显著增大波动鳍的推力和速度,推力均值可提高27.6%,峰值增大幅度大于200%。试验结果表明,推进器在2 Hz频率和20°纵波幅值下的稳态平均速度达到0.761 m/s,相比无纵波时提高约14.7%。该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正弦横波,复合波动仿生鱼鳍具有更好的推力和速度性能,为高性能仿生波动机器鱼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推进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水导激光切割损伤机理研究
    陈忠安, 包彬颖, 张广义, 潮阳, 王玉峰, 姚喆赫, 焦俊科, 张文武,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4): 700-710.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4.013
    摘要188)      PDF(pc) (27678KB)(163)    收藏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复合材料在水导激光加工后,切缝表面和横截面存在热损伤,这些损伤是影响材料力学性能、降低材料服役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该问题,采用试验方法分析了加工参数对沟槽几何形貌和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沟槽表面和横截面的热损伤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激光功率、低脉冲频率和低切割速度可有效增大沟槽深度;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和水射流的冲刷作用是形成沟槽表面热损伤的主要原因。在2 mm厚CFRP切割试验中发现:横截面热影响区宽度与纤维排布方向有关,0°碳纤维热影响区宽度最大,45°和135°碳纤维热影响区宽度次之且宽度相近,90°碳纤维热影响宽度最小;另外,提高水射流速度有利于抑制热影响区的扩展,水射流速度由80 m/s提高至120 m/s,最大热影响宽度缩小35.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海洋探测装备收放缆力学性能研究综述
    万步炎1, 2, 彭奋飞1, 2, 3, 金永平1, 2 , 刘德顺1, 2 , 彭佑多1, 2
    中国机械工程    2024, 35 (09): 1521-1533.   DOI: 10.3969/j.issn.1004-132X.2024.09.001
    摘要185)      PDF(pc) (8520KB)(135)    收藏
    收放缆是维系海底探测装备与船舶的唯一纽带,具备电力、信息传输以及承重等功能,被广泛用于各类收放系统。收放缆的安全可靠性是其核心功能要求,因此开展收放缆力学性能试验是整个收放缆研究的基础。从海洋绞车以及收放缆的种类、失效形式出发,系统总结了收放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动态,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对海洋绞车以及收放缆进行了功能分类并详细分析了收放缆失效的形式以及原因;阐述了收放缆服役环境工况及其力学性能要求与试验研究现状;探讨海洋探测装备收放缆的力学性能研究方向,从极端服役环境对合成纤维收放缆力学性能影响及其机制、多重载荷耦合作用下合成纤维收放缆破坏行为及其机理、收放缆力学性能技术与综合模拟装置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