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腕关节机构的动载协调分配优化

李研彪1,2 王 林1,2 罗怡沁1,2 徐梦茹1,2 郑 航1,2

1.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杭州,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3

摘要:针对拟人腕关节机构,提出了一种动载协调分配优化方法。基于拉格朗日方法和虚功原理建立动力学模型,推导了机构的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和力映射性能评价指标;采用加权求和法定义了综合性能评价指标,并通过Dijkstra算法得到了性能最优的运动轨迹;考虑时间、能耗、平稳性,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最优的广义时间;数值算例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拟人腕关节;动力学;评价指标;广义时间;协调分配

0 引言

并联机构具有结构紧凑、工作空间大、承载能力强等优点,广泛用于拟人关节机构[1-4]。目前,拟人腕关节机构有轮系机构[5]、5R正交机构[6]、3RRR机构[7]、3UPU机构[8]等,但拟人腕关节机构的原型仍较少。笔者拓展一种3UPS/S并联机构,并将其作为拟人腕关节的机构原型。

并联机构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克服重力、外力、惯性力等负载,并将这些负载合理地分配到各个驱动器,以实现动载协调分配的优化[9]。将不同因素作为优化目标,最终可以得到不同的分配方式,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徐桂玲[10]以驱动力最小为目标,应用虚位移原理和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四足并联腿步行机器人进行优化;卿建喜等[11]、窦玉超等[12]通过优化驱动力、驱动功率来降低瞬时负载和瞬时功率;余联庆等[13]采用伪逆法来最小化瞬时驱动力的二范数,从而减小最大瞬时驱动力。上述并联机构均将驱动力或功率作为优化目标进行动载分配。单一考虑驱动力、功率时,机构可能存在运动速度、加速度等的突变,从而导致机构运动的不平稳。

有学者通过规划运动轨迹来实现动载分配。如LIU等[14]考虑驱动速度、加速度和驱动力的限制,采用多项式样条的方式来构建3RRRU并联机构的运动轨迹,从而求解出最优的运动时间。CHEN等[15]考虑驱动速度、加速度和驱动力,采用遗传算法对6SPS并联机构进行轨迹规划,使机构的能耗最低。KHOUKHI等[16]、GUILBERT等[17]提出了一种新的并行多目标轨迹规划方法,使并联机构实现低能耗的运动。上述优化方法从时间、能耗角度进行求解,但并没有考虑机构驱动器的输出情况,导致规划的轨迹存在驱动力较大、突变等问题。

本文研究拟人腕关节机构的动载协调分配问题,采用Dijkstra算法得到机构综合性能最优的运动轨迹,并综合考虑时间、能耗、平稳性,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求解广义时间,从而使机构在时间短、能耗低和性能优的条件下完成运动。

1 机构介绍

本文研究的拟人腕关节将3-UPS/S并联机构作为机构原型,如图1所示。该机构由动平台、定平台、3条UPS/S驱动支链和球铰支架组成。球铰支架固定在定平台上,通过球铰与动平台连接。球铰支架约束动平台的3个移动自由度,使动平台只有3个转动自由度。3条UPS/S驱动支链中,电缸为机构的驱动器(包括摆动轴和伸缩轴),电缸的下端通过虎克铰连接定平台,电缸的上端通过球铰连接动平台。3个球铰中心在半径r1的圆上均布,3个虎克铰中心在半径r2的圆上均布,动平台和定平台的距离为r3

1.定平台 2.电缸 3.球铰 4.动平台
5.中央球铰 6.球铰支架 7.虎克铰
图1 拟人腕关节机构的模型
Fig.1 Model of humanoid wrist joint mechanism

如图2所示,在拟人腕关节中建定坐标系Oxayaza,记作{A};动坐标系Oxbybzb,记作{B}。定坐标系{A}和动坐标系{B}的坐标原点均与中央球铰的旋转中心O点重合。za轴垂直于U1U2U3平面,方向向上;xa轴平行于根据右手定则确定ya轴;zb轴垂直于S1S2S3平面,方向向上,xb轴平行于OS1,根据右手定则确定yb轴。

图2 拟人腕关节机构简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humanoid wrist joint mechanism

定坐标系{A}与动坐标系{B}重合时,动平台处于初始状态。构建摆动轴局部坐标系Uixciycizci和伸缩轴局部坐标系Dixdiydizdi,分别记作{Ci}和{Di},其中i=1,2,3。坐标系{Ci}的坐标原点与虎克铰的旋转中心Ui重合,坐标系{Di}的坐标原点与伸缩轴的质心Di重合,且zci轴和zdi轴沿着支链伸缩方向,yci轴和ybi轴垂直于OSiUi平面,根据右手定则确定xci轴和xdi轴。

2 运动学建模

2.1 位置反解

采用Z-Y-X型欧拉角描述腕关节的动平台姿态,则动平台的姿态旋转矩阵为

(1)

cj=cosj sj=sinj j=αβγ

在定坐标系{A}上,虎克铰和球铰的中心点UiSi的位置矢量为

(2)

ηi=5π/3-2iπ/3 i=1,2,3

根据腕关节的结构特点,可得支链i驱动方向的矢量

li=Si-Ui

(3)

则腕关节的驱动支链i的长度为

(4)

2.2 速度反解

设动平台的欧拉角速度将其转换为定坐标系{A}上的角速度矢量:

(5)

则球铰中心点Si的速度为

(6)

式中,为支链i的驱动线速度;ei为支链i伸缩方向的单位矢量。

对式(6)两侧点乘ei,可得支链驱动线速度

(7)

对式(6)两侧叉乘ei,可得支链角速度

ωi=ei×(ωh×Si)/li

(8)

式(8)的矩阵形式为

(9)

E3=diag(1,1,1)

3 动力学建模

机构中的连接件不会对运动产生影响,故将其视为邻近连杆的一部分。同时,为便于动力学建模,忽略各运动副之间的摩擦力,将各连杆和动平台皆视为均质刚体,并考虑惯性力、外力和重力对机构的作用。

3.1 惯性力求解

采用拉格朗日方法,从能量的角度来计算惯性力。

3.1.1 系统动能

系统动能包括摆动轴动能、伸缩轴动能和动平台动能。摆动轴绕虎克铰的旋转中心Ui转动,其动能为

(10)

(11)

(12)

式中,AIai为支链i上的摆动轴在坐标系{Ci}上的惯量矩阵;Ia为摆动轴绕坐标系{Ci}的主转动惯量;为支链局部坐标系{Ci}相对于静坐标系{A}的旋转矩阵;ui表示向量。

伸缩轴运动包括绕虎克铰的旋转中心Ui的转动和沿伸缩方向上的移动,故其动能包括平动动能和转动动能:

(13)

(14)


lb)S(eiHi]ωh=Kiωh

(15)

式中,AIbi为支链i上的伸缩轴相对于过质心的坐标系的惯量矩阵;vbi为支链i上球铰中心Si的速度;mb为伸缩轴的质量;Ib为伸缩轴绕坐标系{Di}的主转动惯量;lb为伸缩轴质心到球铰中心的距离;Ji为雅可比矩阵J的第i行向量;S(ei)为ei的反对称矩阵。

由于动平台始终绕中央球铰的旋转中心O转动,故动平台的动能为

(16)

(17)

式中,Ih为动平台相对于动坐标系{B}的主转动惯量。

结合式(10)、式(13)和式(16)可得系统动能:

(18)

3.1.2 系统势能

在定坐标系{A}中,取Oxaya面为重力零势能面,重力方向为za轴的反方向。由于动平台的质心与旋转中心O重合,且动平台始终绕旋转中心O转动,因此动平台势能为零。系统势能包括摆动轴势能和伸缩轴势能:

(19)

式中,zaizbi分别为摆动轴和伸缩轴质心在定坐标系{A}中Z轴方向的坐标值。

3.1.3 广义惯性力

根据朗格朗日方程可得

(20)

L=E-V ψ=[γ β α]T

式中,FI为对应广义坐标ψ的广义惯性力。

将式(18)、式(19)代入式(20)整理可得

(21)

式中,Iij为矩阵I的第i行第j列元素;分别为Iij关于γβα的偏导数。

矩阵D为对称的广义惯量矩阵,除受构件的质量和分布影响外,还与雅可比矩阵有关。矩阵HC分别表示系统的离心力和哥氏力,均与机构姿态有关,U为重力项。

3.2 外力求解

由于动平台始终绕旋转中心O转动,因此当外力和外力矩作用在动平台上的任意位置时,均可以等效成作用在旋转中心O上的外力和外力矩。因为作用在旋转中心O的外力对驱动力大小无影响,所以广义外力只需要考虑作用在旋转中心O的外力矩。动平台的外力分解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动平台外力分解模型
Fig.3 External decomposition model of moving platform

设作用在动平台任意位置上的外力Fg=[F M]T,则广义外力为

Ff=M+F×d

(22)

F=(FxFyFz) M=(MxMyMz)

式中,dFg到旋转中心O的矢量。

3.3 动力学模型建立

综合考虑重力、惯性力和外力作用,建立腕关节的动力学模型:

τ=JT(FI+Ff)=

(23)

其中,τ=[τ1 τ2 τ3]T为3个驱动器对应的驱动力;JT为力雅可比矩阵,将广义坐标系上的驱动力转换到各驱动器上。

3.4 数值算例及模型验证

腕关节机构的参数如表1所示。承受外力F=0,M=[1 1 1]T N·m。基于上述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到腕关节机构的关节驱动力矩曲线。为了验证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腕关节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添加各类约束条件和外力,使仿真与理论计算的环境保持一致。将仿真得到的关节驱动力与理论计算得到的关机驱动力进行比较,并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之间的误差,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驱动力的仿真值与理论值的误差在1%左右,基本一致,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表1 腕关节机构的参数

Tab.1 Parameters of the wrist joint mechanism

名称符号数值长度(mm)r176r2102r3230质量(g)ma361mb52mh584转动惯量(10-5 kg·m2)Iadiag(25.8, 25.7, 0.55)Ibdiag(9.027, 9.028, 0.034)Ihdiag(26.75, 26.75, 47.406)

图4 关节驱动力理论值与仿真值
Fig.4 Theoretical and simulated values of joint drive force

4 腕关节机构的性能分析

4.1 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由式(21)可知,腕关节机构不同的运动状态会影响惯性力,其中,速度、加速度直接影响机构惯性力的大小。腕关节机构一般做低速运动,因此忽略速度影响,只考虑加速度的影响,则式(21)可简化为

(24)

设加速度为单位矩阵,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25)

对式(25)求偏导,可得

(26)

化简式(26)可得

(27)

式中,λ为矩阵DTD的特征值。

由式(27)可知,λ随机构姿态变化而变化,λ越小,由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越小。

作为动力学传递性能评价指标。k1越大,由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越小,动力学的传递性能就越好。

腕关节机构存在多个驱动力,驱动力之间的差越大,动力学传递性能越差,因此将作为动力学传递均衡性能评价指标。k2越接近1,腕关节机构的驱动力偏差越小,动力学传递均衡性能越好。

4.2 力映射性能评价指标

将式(23)化简可得

τ=JTτF

(28)

式中,τF为广义坐标系上的广义惯性力、重力和外力之和,称为广义驱动力。

由式(28)可知,通过虚功原理可将广义坐标系上的驱动力映射到各驱动器上。其中,力的雅可比矩阵JT代表该映射关系。

由于rank J=3,故力雅可比矩阵JT可以奇异值分解,存在正交阵UR3×3VR3×3使

JT=UΛV=Udiag(σ1σ2σ3)V

(29)

式中,σi(i=1,2,3)为力雅可比矩阵JT的奇异值且σ1σ2σ3

设广义驱动力τF为单位向量,可得

τTU(ΛΛT)-1UTτ=1

(30)

当广义驱动力τF为单位矩阵时,关节驱动力矩分布在椭球上;σi越大,广义驱动力转换为驱动力的效率越高,因此将k3(k3=σ3)作为力传递性能评价指标,k3越大,力传递性能越好。

σ1=σ2=σ3时,驱动力分布在空间球上,驱动力之间的差值最小,因此将k4(k4=σ3/σ1且0<k4<1)作为力传递均衡性能评价指标。k4越接近于1,力传递均衡性能越好,驱动力之间的偏差越小。

5 动载协调分配优化

本文考虑时间、能耗、性能,依据性能指标得到性能最优的轨迹,通过遗传算法优化求解最优广义时间,从而使腕关节机构在能耗最低、时间最短、性能最好的情况下完成运动。

5.1 综合性能最优路径

综合考虑动力学性能(动力学传递性能和动力学传递均衡性能)和力映射性能(力传递性能和力传递均衡性能)因素,采用加权求和法,将上述多性能指标转换成综合性能指标。

求解出各性能指标在全域范围内的最大值kjmax和最小值kjmin(j=1,2,3,4),则不同姿态下的各性能指标可表示为

(31)

式中,Kj为性能指标在全域变换范围内的比值。

Ki越大,机构性能越好。

综合考虑上述4个性能指标的影响,构造综合性能指标函数

(32)

式中,δj为目标比重系数。

δj越大,该衡量指标越重要,本文中的δj=1,各性能指标的比重相同。K越小,机构的综合性能越好。

设腕关节机构姿态起点ψ0=[γ0 β0 α0]T,姿态终点ψt=[γt βt αt]T。腕关节机构从起点出发运动到终点有许多不同的路径。将起点至终点的区域进行离散,以不同的离散点组合来表示不同的路径,则离散步长为

(33)

式中,ΔSγ、ΔSβ、ΔSα分别为欧拉坐标γβα的离散步长;n1n2n2为离散的步数。

将每一个离散点根据其位置关系进行标记,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每一个单元存在单元起点和单元终点。根据单元标记规则,可以构建从起点至终点的路径网格。网格内的每个离散点存在一个表示某种姿态下机构的综合性能指标K,将K定义为该离散点的权值。将路径上所有离散点的综合性能指标K的和,表示该条路径的综合性能。路径综合性能指标越小,该路径的综合性能越好。

图5 离散单元标记规则
Fig.5 Discrete cell marking rule

离散单元的路径规则如图6所示。离散点从单元起点出发,到达单元终点,且不存在返回的现象。从起点到终点的离散点构成了一条路径。路径上的离散点越少,该路径越短。

图6 离散单元路径规则
Fig.6 Discrete cell path rule

给定姿态起点ψ0=(0, 0, 0),姿态终点ψt=(π/18, π/18, 5π/36)。以路径最短、综合性能最好为目标,采用Dijkstra算法优化求解出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算法流程如图7所示。

图7 Dijkstra算法流程图
Fig.7 Dijkstra algorithm flow chart

由于规划出的路径为一系列离散点,无法实现光滑轨迹运动,故基于上述性能最优路径的结果,采用B样条曲线拟合方法构造动平台运动轨迹,即可得从起点至终点的最优轨迹,并利用多项式函数来描述,则最优轨迹方程如下

(34)

式中, u为路径中离散点的序号,u=0,1,…,8。

腕关节机构的最优路径和最优轨迹如图8所示,最优轨迹沿着最优路径分布,且避免了最优路径不光滑的缺点,确保了运动的平稳性。

图8 拟合轨迹
Fig.8 Fitting trace

5.2 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建立

由最优轨迹方程(式(34))可知,动平台的运动轨迹与参数u有关。建立参数u与时间t的函数,确定腕关节机构的速度特性。采用多项式方程建立的时间函数为

u(t)=a0+a1t+a2t2+a3t3+a4t4

(35)

式中,a0a4为时间函数的系数。

5.2.1 约束条件

已知腕关节机构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且起点和终点的速度为零,故建立时间约束方程

(36)

式中,T为运动时间。

同时,驱动器输出的速度和力存在最大值,故建立驱动器输出约束方程

(37)

式中,为驱动器的最大输出速度;τimax为驱动器的最大输出力,i=1,2,3。

5.2.2 目标函数

设腕关节机构在时间T内完成运动。腕关节机构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时间很短、能耗很大或关节力矩变化很大的情况,因此,需要考虑能耗和关节力矩。建立能耗优化目标和力矩波动优化目标:

(38)

(39)

其中,为机构关节运动的平均功率,是能耗优化目标,衡量机构消耗的能量;为驱动力的平均力;是力波动优化目标,衡量驱动力的波动情况。

5.3 广义时间优化

考虑时间、能耗、稳定性,结合式(38)、式(39),建立广义时间优化目标函数

(40)

其中,λ1λ2为目标值所占的比重,λ1=λ2=0.5,将能耗和力矩波动视为同等重要。

优化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式(34)、式(35)计算出动平台的角位移和角速度,其次根据腕关节位置、速度反解方程求解关节驱动器的输出值,然后根据动力学模型得到关节驱动力矩,最后通过式(40)得到广义时间优化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对式(35)时间函数中的系数ai和运动时间T进行优化求解,如图9所示,得到最小的广义时间f

图9 广义时间遗传算法流程图
Fig.9 Genetic algorithm flowchart of generalized time

广义时间的优化结果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知,运算结果收敛,得到优化结果如下:时间T=1.4 s,时间函数系数a0=a1=0,a2=16.05,a3=-11.26,a4=1.94。

图10 广义时间优化结果
Fig.10 Generalized time optimization result

5.4 优化结果分析

将上述得到的优化结果代入式(35)得到时间函数,并根据腕关节机构的位置反解、速度反解和动力学模型,通过MATLAB计算得到优化后的驱动力、驱动位移和驱动速度。

如图11~图13所示,腕关节机构的驱动力、驱动位移和驱动速度的曲线均光滑,不存在突变,说明优化后的机构能够实现平稳运动。在起止时刻,驱动速度均为零,符合实际运动状况。3个驱动力和驱动速度均处于同一数量级,数值大小接近,说明该优化方法能够把机构惯性力和外力合理地分配到3个驱动器上。

图11 腕关节机构的驱动力
Fig.11 Drive force of wrist joint mechanism

图12 腕关节机构的驱动位移
Fig.12 Drive displacement of the wrist joint mechanism

图13 腕关节机构的驱动速度
Fig.13 Drive velocity of the wrist joint mechanism

定义各驱动器输出功率的绝对值在时间轴上的积分为能耗。在相同时间下,腕关节沿着不同的轨迹完成运动,分别计算腕关节机构优化前后的能耗,如图14所示。优化后,腕关节机构的能耗降幅为39.53%,验证了该动载协调分配优化方法的可行性。

图14 耗能对比图
Fig.14 Comparison diagram of energy consumption

6 结论

(1)考虑外力、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结合拉格朗日方法和虚功原理,建立了腕关节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利用ADMAS进行动力学仿真,理论数值与仿真数值的误差在1%左右,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2)基于动力学模型,推导了腕关节机构的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和力映射性能评价指标,采用加权求和法得到了综合性能指标,利用Dijkstra算法得到了综合性能最优的运动轨迹。

(3)基于综合性能最优的运动轨迹,考虑时间、能耗、平稳性,建立了广义时间优化目标函数,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最优广义时间。数值算例表明:优化后机构运动能耗降低了39.53%,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HOU Yulei,HU Xinzhe,ZENG Daxing,et al. Biomimetic Shoulder Complex Based on 3-PSS/S Spherical Parallel Mechanism[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ociety,2015,28(1):29-37.

[2] 荣誉,刘双勇,王洪斌,等. 一种3-DOF并联机械手的研制[J]. 中国机械工程,2018,29(3):253-261.

RONG Yu,LIU Shuangyong,WANG Hongbin,et al. Development of a 3-DOF Parallel Manipulator [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8,29(3):253-261.

[3] 张金柱,金振林,张天浩. 并联驱动机械腿运动学静力学性能评价及几何参数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1):61-69.

ZHANG Jinzhu,JIN Zhenlin,ZHANG Tianhao. Kinematic/stat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Geometric Parameter Design of Parallel-driving Leg Mechanism[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7,33(21):61-69.

[4] 秦利,刘福才,梁利环,等. 基于滑模的混联仿人空间机械臂轨迹跟踪控制[J]. 中国机械工程,2015,26(4):435-441.

QIN Li,LIU Fucai,LIANG Lihuan,et al. Hybrid Humanoid Space Mechanical Arm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Based on Sliding Mode[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5,26(4):435-441.

[5] 金振林,李研彪,王跃灵. 一种新型6-DOF串并混联拟人机械臂及其位置分析[J]. 中国机械工程,2009,20(3):280-284.

JIN Zhenlin,LI Yanbiao,WANG Yuelin. A Novel 6-DOF Hybrid Anthropopathic Mechanical Arm and Its Position Analysis[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9,20(3):280-284.

[6] 张亮. 仿人机器人肩肘腕关节及臂的设计[D]. 秦皇岛:燕山大学,2016.

ZHANG Liang. Design for Shoulder Elbow Wrist Joint and Arm of Humanoid Robot[D]. Qinhuangdao:Yanshan University,2016.

[7] 王玉明. 混联型七自由度拟人手臂设计[D]. 秦皇岛:燕山大学,2005.

WANG Yuming. The Design of Series-parallell 7-DOF Humanoid Arm[D]. Qinhuangdao:Yanshan University,2005.

[8] ASHITH SHYAMR B,GHOSAL A. Path Planning of a 3-UPU Wrist Manipulator for Sun Tracking in Central Receiver Tower Systems[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18,119:130-141.

[9] 黄真,赵永生,赵铁石. 高等空间机构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9-336.

HUANG Zhen,ZHAO Yongsheng,ZHAO Tieshi. Advanced Spatial Mechanism[M].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6:159-336.

[10] 徐桂玲. 助老助残四足并联腿步行机器人机构设计与分析[D]. 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XU Guiling.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s for the Elderly and the Disabled[D]. Qinhuangdao:Yanshan University,2010.

[11] 卿建喜,李剑锋,方斌. 冗余驱动Tricept并联机构的驱动优化[J]. 机械工程学报,2010,46(5):8-14.

QING Jianxi,LI Jianfeng,FANG Bin. Drive Optimization of Tricept Parallel Mechanism with Redundant Actuation[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0,46(5):8-14.

[12] 窦玉超,姚建涛,高思慧,等. 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驱动力协调分配[J]. 农业机械学报,2014,45(1):293-300.

DOU Yuchao,YAO Jiantao,GAO Sihui,et al. Dynamic Modeling and Driving Force Coordinate Distribution of the Parallel Robot with Redundant Actuation[J]. Transac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14,45(1):293-300.

[13] 余联庆,王占坤,李红军. 冗余驱动闭链弓形五连杆动力学建模与优化[J]. 中国机械工程,2019,30(8):954-960.

YU Lianqing,WANG Zhankun,LI Hongjun,et al. Dynamic Modelling and Optimization for Closed Five-bow-shaped-bar Linkages with Redundant Actuation[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9,30(8):954-960.

[14] LIU Liang,CHEN Chaoying,ZHAO Xinhua,et al. Smooth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a Parallel Manipulator with Joint Friction and Jerk Constrai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2016,14(4):1022-1036.

[15] CHEN Chunta,HOANG-VUONG P. Trajectory Planning in Parallel Kinematic Manipulators Using a Constrained 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J]. Nonlinear Dynamics,2012,67(2):1669-1681.

[16] KHOUKHI A,BARON L,BALAZINSKI M. Constrained Multi-objective Trajectory Planning of 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s[J].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9,25(4):756-769.

[17] GUILBERT M,JOLY L D,WIEBER P-B. Optimization of Complex Robot Applications under Real Physical Limitation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2008,27(5):629-644.

Dynamic Load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for Humanoid Wrist Joints

LI Yanbiao1,2 WANG Lin1,2 LUO Yiqin1,2 XU Mengru1,2 ZHENG Hang1,2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2. 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Purpose Equipment and Advance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Abstract:A dynamic load coordination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humanoid wrist joint mechanisms. Firstly, based on Lagrange method and 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 the dynamics model of the humanoid wrist joint mechanisms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es and force mapp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es were derived. Secondly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was defined by a weighted summation method. An optimal performance trajectory was obtained by Dijkstra algorithm. Then, considering tim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tationarity, optimal generalized time was obtained by genetic algorithm. Finally,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optimization method was verified by numerical examples.

Key words:humanoid wrist joint; dynamics; evaluation index; generalized time; coordination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TP242

收稿日期2018-07-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5424);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R18E050003)

DOI:10.3969/j.issn.1004-132X.2019.20.01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编辑 张 洋)

作者简介:李研彪,男,1978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精密加工与机器人技术。发表论文30余篇。E-mail:lybrory@zjut. edu. cn。王 林(通信作者),男,1992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发表论文4篇。E-mail:wang_lin1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