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

    任重道远 路在脚下 ---《中国机械工程》2017主编寄语
  •   

     董 仕 节

    2017年新年前夕(20161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等发布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在这之前,20155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20151223日,国务院批复“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的重要载体——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2016818日,“工信部”等宣布宁波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691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三体智能革命》——“中国制造2025”首个智能化创新理论;2016127日,“工信部”公布将在武汉设立智能制造专家办公室,将武汉打造成智能制造人才高地、产业高地。足见,这一系列逻辑周密的国家行为吹响了2017年攻坚智能制造的冲锋号。作为智能制造主力军的中国机械工程学者与工程师面对时代的召唤,正激情满怀、时不我待地跃跃欲试,值得期待!

    这显然只是一幅走向智能社会理性图景的开笔,面对复杂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深度细描:如我国专家认为“我国的制造业处于2.0补课、3.0普及、4.0示范的阶段”,期待弯道超越,而德国专家的忠告:“工业4.0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生产开始,一步一步地前进、不断改善”意味着什么?是学者们警示的弯道加速也可能翻车吗?这显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只能到实践中去寻求解答。又如,作为智库的我国学术界学术生态堪忧,无论是丘成桐对当下我国学术界犀利尖刻的抨击,还是刘道玉对我国教育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学术界)意味深长的警示;无论是精英们的严肃诘问,还是公民们在微信群里的深意调侃,都是拳拳之心流淌出的诤诤之言,既是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进言,也是对改革任重道远的提醒。蓝图易画,变现实难,因为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脚踏实地。

    在学术界深度改革尚未启动的当下,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的《中国机械工程》,如何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便是当务之急。

    首先,遵循创会宗旨:“联络机械工程同志,研究机械工程学术,发展机械工程事业”,在持续跟踪最新学术前沿、努力报道重要学术成果的同时,加大关注工程实践的力度,报道创新主体的实践成果,实现会刊的功能性转型。

    同时,关注学术界与传媒界的最新动向与发展瓶颈,尽力发挥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如学术成果评价以在核心期刊刊出论文为唯一标准的现行模式,学术界已开始考虑纠正。这个舶来品的内在逻辑是,将对论文的评价转移为对期刊的评价,先用几个情报学指标将期刊分级,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就是上品,而能否发表于核心期刊则取决于同行评议——恰恰这个逻辑链的严密是没有保证的,故该评价模式极大阻碍了学科的发展。虽然学者们正在研究新的评价指标,但要想改变固有评价模式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学术生态环境不可能突变的眼下,我们只能坚定地从自身做起,以读者喜读、耐读、追读、有用为编辑工作目标,深入实践,了解读者需求,发掘读者需求,通过与作者的互动、与产业的对接满足读者需求,从而点点滴滴地助力学科发展,力所能及地影响实业界的进步。

    另外,凸显学会特质是会刊的独有功能。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有80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最大的工科学会之一,学术人才济济,学术活动丰富,旗下拥有36种科技期刊,还自行出版了学会的即时信息和热点评论且影响甚大的《机械工程导报》,会刊必须在这个海量信息圈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才当得起会刊的名誉:2017年是对此深入探索和有效行动的重要关口。

    2017年,不仅编辑部内部运行机制开始快速向理性、高效、竞争、和谐转化,而且依据机械工程发展轨迹的“三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四转变”(代替手→代替脑、宏观→微观、非生态→生态、无生命→有生命)将重新设置栏目,确立栏目主持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我们十分清楚,会刊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必须完成历史性的转型:我们重设组织愿景,强力推行内部改革,加之有学会各级组织的倾力鼎助,有相识相知多年的学者朋友倾心护佑,有一群不服输的风华正茂、和谐共事的编辑,更有时代赋予的极好机会,所以会充满信心、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掀开会刊历史上新的一页!

     

     

    2017-01-10

     

  • 发布日期: 2017-01-10  浏览: 1179